案例解读: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?

发布时间:2024-12-02 15:59  浏览量:10

案例解读: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?

记得是前年,一位妈妈打电话说,自己儿子今年20岁,已经参加工作。6年前经医院诊断患有双相情感障碍(抑郁+躁狂,一种比抑郁更复杂的心理问题),之后一直进行药物治疗,但未见明显好转。

孩子的主要问题表现:

第1:要求妈妈每天下班时必须在家里等着自己,给自己做饭。吃过饭还要陪自己看电视,直到自己不想看了,才允许妈妈休息。

第2: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,就给妈妈打电话诉说,要求妈妈必须第一时间接听他的电话,否则会一直打到妈妈接听电话为止。

第3:经常在家里发脾气,对妈妈大声吼叫,气急了还会摔手机、砸电视,在客厅墙上乱涂乱画。

第4:抱怨妈妈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谁让你小时候总是丢下我不管了?现在你必须每天陪着我!”

妈妈的心理快要崩溃了,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,生怕哪一句话说不对惹怒了孩子,一想到孩子要下班回家了就害怕,想逃离:第1,她不明白自己为孩子付出这么多,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感恩,反而对自己这么怨恨?第2,已经吃了五六年的药,为什么没有效果?第3,如果孩子一直这样,他的将来怎么办?如果孩子一直这样她怎么办?

妈妈说孩子其实也挺可怜的,6岁时他爸爸因病去世,她为了养家,不得已把孩子交给他奶奶照顾,自己出外打拼挣钱。她没有什么文化,为了多挣些钱,经常同时打两份工,没日没夜地干活,所以很少回家看孩子。这也是孩子抱怨“谁让你小时候总是丢下我不管”的原因。

后来她靠着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,把孩子接到身边,又托人给孩子安排了工作。本想着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。没想到孩子却得了这样的病,不仅不体谅她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,反而像对待仇人似的,每天抱怨她、折磨她。她实在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,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孩子拉出痛苦的深渊?

心理咨询师和她一起分析孩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:

第1:童年缺少爱和陪伴,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。孩子呈现问题时,表现得就像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六七岁儿童,在那里哭诉,摔东西,乱涂乱画,表达他的伤心、恐惧、愤怒和对妈妈的呼唤。孩子是在用他的问题向妈妈“讨债”。

第2: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孩子降低过度的情绪反应,维持正常的生活,但却无法弥补其情感匮乏和心理创伤,所以仅凭药物治疗无法真正解决问题。

第3:心病还须心药医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必须把当初亏欠孩子的爱和陪伴补偿到位,而且必须是由当初亏欠孩子的那个人——妈妈去给孩子感情补偿,问题才会得到解决。但是妈妈目前恐慌、无力的情绪状态,消极、被动的应对方式,让孩子感觉到你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“过错”,根本就不想“还债”。而你越是不想还,他越是要你还。

第4:心理咨询师给这位妈妈几点建议:不要害怕,从内心深处找到对孩子的疼爱;就过去自己出外打工把他丢在家里一事,真诚向孩子认错、道歉;不要把他当成大人,而是当成六七岁的儿童照顾;每天开开心心在家等孩子,做他最喜欢吃的饭,主动陪孩子看电视,等等。

两个多月以后,这位妈妈欣喜地告诉心理咨询师:孩子改变了很多——情绪比过去稳定了,不再总是对她发脾气,有时候还会主动和她聊起单位里的事情;差不多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,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只吃了两次药……

纵观这个案例可以看出:

没有一个孩子的抑郁是“离奇”的。大多数情况下,一个人的抑郁,既是因为童年生活的匮乏和不完整,同时也是因为当下生活的不圆满、不如意。很多案例表明,当下生活的顺心如意,可以部分或整体疗愈当事人童年时期的匮乏和创伤。

而一个人的抑郁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治愈,也是因为他童年生活所亏欠和缺失的,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补偿和满足。这也是一些人在成年以后,仍然对父母的“过错”耿耿于怀、揪着不放的主要原因。

(注:按照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,涉及当事人隐私的信息、咨询过程等已做技术性处理,读者请勿对号入座)

作者:欧阳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,省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,《河南教育》心理咨询专栏作者,从事心理咨询工作30余年。专注解决青少年心理(抑郁、厌学、叛逆、沉迷手机)、家庭教育(育儿理念、亲子关系、父母成长)、抑郁症、强迫症等问题。
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感谢图片作者

外部推荐